藥材名稱:百部-直立百部
別名:百條根、百部草、鬧虱藥、藥虱藥
采收加工:移栽2-3年后采挖。于冬季地上部枯萎后或春季萌芽前,挖出塊根,除去細根、泥土、在沸水中剛煮透時,取出曬干或烘干。也可鮮用。
藥用部位:塊根
產地:華東及陜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
科:百部科
原植物:直立百部
植物情況:多年生草本
高30-60cm。塊根簇生,肉質,紡錘形。莖直立,不分枝。
葉3-4片輪生;有短柄或幾無柄;葉片卵形,至橢圓形,長3.5-5.5cm,寬1.8-3.8cm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;葉脈通常5條,中間3條特別明顯。
花腋生,多數生于莖下部鱗葉腋內,花梗細長;花被片4,卵狀披針形;雄蕊4,紫色,藥隔膨大成披針形附屬物,花藥線形,先端有狹卵狀附屬物;子房卵形,柱頭短。
蒴果卵形,稍扁,熟時裂為2瓣,具種子數粒。花期4-5月,果期7月。
百部-直立百部藥材性狀:直立百部 塊根紡錘形,上端較細長。下端有的作長尾狀彎曲,長5-17cm,直徑0.5-1cm。表面黃白色或淡土黃色,有不規則深縱溝,間或有橫皺紋。質脆,受潮后韌軟,斷面平坦,角質樣,淡黃棕色或黃白色,皮部寬廣,中柱扁小。氣微,味甘、苦。
蜜百部
優等品以粗壯、肥潤、堅實、色白者為佳。
百部-直立百部藥性:"味苦,微溫,入手太陰肺經。清金止嗽,利水殺蟲。
百部清金潤肺,寧嗽止逆,殺寸白蟯蛔、一切樹木蠧蟲,療疥癬瘙癢,消水氣黃腫。
洗衣去虱。
【注意】 脾胃有熱者慎用。《得配本草》:熱嗽,水虧火炎者禁用。
【附方】
①治肺寒壅嗽,微有痰:百部三兩(炒),麻黃,杏仁四十個。上為末,煉蜜丸如芡實大,熱水化下,加松子仁肉五十粒,糖丸之,含化大妙。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百部丸)
②治寒邪侵于皮毛,連及于肺,令人咳:桔梗-錢五分,甘草(炙)五分,白前一錢五分,橘紅一錢;百部一錢五分,紫菀一錢五分。水煎服。(《醫學心悟》止嗽散)
③治卒得咳嗽:生姜汁,百部汁。和同合煎,服二合。(《補缺肘后方,)
④治暴嗽:百部藤根搗自然汁,和蜜等分,沸湯煎成膏咽之。(《續十全方》)
⑤治暴咳嗽:百部根漬酒,每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張文仲)
⑥治久嗽不巳,咳吐痰涎,重亡津液,漸成肺痿,下午發熱,鼻塞項強,腳脅脹滿,臥則偏左其嗽少止,偏右嗽必連發,甚則喘急,病必危殆:百部、薏苡仁、百合、麥門冬各三錢,桑白皮、白茯苓、沙參、黃耆、地骨皮各-錢五分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百部湯)
⑦治三十年嗽:百部根二十斤,搗取汁,煎如飴,服一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千金方》)
⑧治遍身黃腫:掘新鮮百部根,洗搗,罨臍上,以糯米飯半升,拌水酒半合,揉軟蓋在藥上,以帛包住,待一、二日后,口內作酒氣,則水從小便中出,腫自消也。(《楊氏經驗方》)
⑨治牛皮癬:百部、白鮮皮、萆蔴子(去殼)、鶴虱。黃柏、當歸、生地各一兩,黃蠟二兩,明雄黃末五錢,麻油八兩.先將百部等七味入袖熬枯,濾去渣,復將油熬至滴水成珠,再下黃蠟,試水中不散為度,端起鍋來將雄黃末和入,侯稍冷,傾入磁盆中收貯,退火聽用。(《外科十法》百部膏)
⑩治蚰蜒入耳:百部(切、焙),搗羅為末,以一字,生油調涂于耳門上。(《圣濟總錄》)
(11)咳嗽。用百部根泡酒,每溫服一升,一天服三次。又方:用百部、生姜,各搗汁,等分,取二合煎服。又方:用百部藤根搗自然汁,加蜜等分,以沸湯煎成膏,噙咽。
(12)遍身黃腫。用新鮮百部根,洗凈,搗爛,敷臍上,以糯米飯半升,拌水酒半合,揉軟,蓋在藥上,外用布包好。一、二天之后,口內有酒氣,水從小便出,腫亦漸消。
(13)熏衣虱。和百部、秦艽,共研為末,燒煙熏衣,虱自落 。用上兩藥煮湯洗亦可。"
【炮制】 百部:除去雜質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本品呈不規則厚片、或不規則條形斜片;表面灰白色、棕黃色,有深縱皺紋;切面灰白色、淡黃棕色或黃白色,角質樣;皮部較厚、中柱扁縮。質韌軟。氣微、味甘、苦。
蜜百部:取百部片,照蜜炙法(附錄Ⅱ D)炒至不粘手。每百部,用煉蜜12.5kg。本品形同百部片,表面棕黃色或褐棕色、略帶焦斑,稍有黏性。味甜。
【性味】 甘、苦,微溫。
【歸經】 歸肺經。有小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潤肺下氣止咳,殺蟲。用于新久咳嗽,肺癆咳嗽,百日咳;外用于頭虱,體虱,蟯蟲病,陰癢。蜜百部潤肺止咳。用于陰虛勞嗽。
【用法用量】 3~9g。外用適量,水煎或酒浸。
【毒性】 服用過量中毒,常引起呼吸中樞麻痹。解救方法應立即給氧或人工呼吸;注射山梗菜堿或尼可剎米等呼吸興奮劑;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等對癥治療。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抱樸子》:治咳及殺蟲。
2.《別錄》:主咳嗽上氣。
3.陶弘景:百部火炙酒漬,飲之療咳嗽,亦主去虱。又主暴嗽。
4.《藥性論》:治肺家熱,上氣,咳嗽,主潤益肺。
5.《本草拾遺》:火炙浸酒空腹飲,去蟲蠶咬,兼疥癬瘡。
6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疳蛔及傳尸骨蒸勞,殺蛔蟲、寸白、蟯蟲。
7.《滇南本草》:潤肺,治肺熱咳嗽;消痰定喘,止虛癆咳嗽,殺蟲。
8.《中國藥植志》:與豬蹄煮服,可以治風濕癥。
9.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治百日咳,肺結核,支氣管炎,皮炎,濕疹,蕁麻疹,腳癬,阿米巴痢疾。
10.《綱目》:百部,亦天門冬之類,故皆治肺病殺蟲,但百部氣溫而不寒,寒嗽宜之;天門冬性寒而不熱,熱嗽宜之,此為異耳。
11.《本草經疏》:百部根,《蜀本》云微寒,《日華子》言苦,《本經》言微溫者誤也。苦而下泄,故善降,肺氣升則喘嗽,故善治咳嗽上氣。能散肺熱,故《藥性論》主潤肺。其性長于殺蟲,傳尸骨蒸勞,往往有蟲,故亦主之。疳熱有蟲,及蛔蟲、寸白蟲、蟯蟲,皆能殺之。百部味苦,脾虛胃弱人宜兼保脾安胃藥同用,庶不傷胃氣。
12.《本草述》:百部,乃先哲多謂其能治久嗽,損庵所云,治久嗽用以保肺者也。以此治暴嗽者,宜于肺氣素虛之人,而隨分寒熱,有以佐之,如寒則生姜,熱則和蜜,如治久嗽者加蜜,固為其虛而定有熱也,豈浸無區別乎哉!13.《本草新編》:百部,殺蟲而不耗氣血,最有益于人,但其力甚微,用之不妨多也。然必與參、茯、芪、術同用為佳。大約用百部自一錢為始,可用至三、四錢止,既益肺胃脾之氣,又能殺蟲。倘癆病有傳尸之蟲者,須同地骨皮、沙參、丹皮、熟地、山茱共用為好。
14.《本草正義》:百部,善于殺蟲,……即勞瘵家肺中有蟲,亦是虛熱,此其專藥,似不可謂之性溫,故甄權以為甘,《大明》以為苦,蘇恭且以為微寒,繆氏《經疏》直謂《別錄》為誤,蓋亦有理。然即曰微溫,亦如紫菀溫潤,專治肺咳之例,究非溫熱之溫,故凡有咳嗽,可通用之。本是草根,而多者可數十莖,性專下降,故治上氣。瀕湖謂百部亦天門冬之類,故皆治肺病,殺蟲,但百部氣溫而不寒,寒嗽宜之,天門冬性寒而不熱,熱嗽宜之。頤謂瀕湖此說,尚嫌太泥,實則門冬甘膩,止可治燥熱之嗽,而肺有寒飲痰滯者,皆其大忌。百部雖曰微溫,然潤而不燥,且能開泄降氣,凡嗽無不宜之,而尤為久嗽虛嗽必需良藥。程鐘齡《醫學心悟》止嗽散,頗有捷效,功力實在紫菀、百部二味,宣通肺氣;《千金方》謂一味取汁濃煎,可愈三十年嗽,有自來矣。石頑謂肺熱勞瘵喘嗽,有寸白蟲者宜之,蟯蟲痢及傳尸骨蒸多用之。又謂脾胃虛人弗用,以其味苦傷胃之故。頤謂專主上氣,正其味苦之功,凡嗽皆肺氣上逆,非此不治,若嫌其微傷胃土中和,以參、術補中之品相輔而行可也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