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金傳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4年11月17日 第 06 版)
今年是我在山東濟陽小麥玉米科技小院參與秋收的第四個年頭。早上7點,我騎著三輪車穿梭在一片金黃的田野中,遇到正在秋收的叔叔阿姨,他們習慣性會關心一句:“小張,棒子收完了嗎,收成咋樣?”在這一句句的關切問候中,我與這片土地的聯系愈發緊密,對這片土地的感情也更加深厚。
在廣闊的華北平原,小麥—玉米輪作是常見的種植方式。但時間一長,大量水肥投入導致的環境污染、地下水虧缺等問題便突顯出來。山東濟陽小麥玉米科技小院建設的初衷,便是希望利用豆科作物的優勢,解決這些問題。
第一次見到種糧大戶許叔叔時,他眉頭緊鎖,語氣也有些急躁:“聽說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好、有補貼,我一下子種了上百畝,結果玉米大豆的產量都上不去,實際收入遠不如單種玉米,可把我折騰壞了。”
怎樣深入推廣復合種植模式,如何讓農民真正掌握新技術,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。
我和小院同學決定,次年繼續在許叔叔家的60畝復合種植田里進行全流程跟蹤服務。通過苗前封地除草及苗后隔板除草,解決草害問題;通過調節化控劑的噴施時間和噴施次數,控制作物株型,確保豐產的基礎;通過調整種植的行比,提高種植的整體收益。
第二年,許叔叔家的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田里,玉米產量達到常規種植的85%,大豆倒伏問題得到解決。看著許叔叔開心的笑臉,聽到鄉親們由衷地稱贊,我心里說不出的自豪!
下村屯、找問題、交答卷,我們努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。我還參與創建了“中農科技驛站”“農作未來”等公眾號,線上普及種植管理方法。未來,我會繼續努力,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,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。
(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研究生,本報記者丁雅誦采訪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