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送爽,到了收獲的季節(jié),也是各種柑橘開會的時候了。
最近有一種很流行的吃法,就是在浴室邊洗澡邊剝橘子,在水汽氤氳下彌漫著橘子香氛,有種身處熱帶雨林的感覺。
但很多人忌憚柑橘吃多了,會不會容易上火,變成“小黃人”?
那么這橘子該怎么吃才對呢?
還記得風靡一時的烤橘子療法嗎?
橘子帶皮烤一烤,就能止咳,究竟是什么原理呢?
其實重點不在橘子果肉,而是在橘子皮。
講個冷知識,陳皮的原材料是新會柑,而且是取皮不取肉的,把陳皮取下來后,果肉直接扔掉或者堆肥。
原因一個是它的果肉不夠甜,非常酸澀。更重要的是,果肉的營養(yǎng)價值遠比皮要差遠了。你要相信一生致力于把各種食物制作成美食的中國人,不吃它的果肉是有道理的。
那我們再回來看橘子,恰恰相反,果肉酸甜多汁,而果皮酸澀直接扔掉,那真是把寶貝扔掉了。
那把橘子皮曬干泡水呢?很多人會擔心上面會打農(nóng)藥、涂蠟,所以烤橘子就是很好的解法。
把橘子用筷子插著,開小火,邊烤邊翻動,直到整個橘子變黑,放涼后,剝掉橘子皮,只吃里面的肉。
吃的時候,你會感覺到橘子肉帶點微微苦, 這是因為柑橘果皮中含有辛香濃郁的揮發(fā)油,辛味能發(fā)散行氣,所以烤橘子也是讓橘皮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滲透進橘肉中。
橘皮有什么作用呢?
性溫味辛,經(jīng)烤過后其性味能得到更大激發(fā),能散寒解表、宣肺止咳,特別適合秋冬受寒感冒,咳嗽、打噴嚏、流清鼻涕的時候用。
那么橘子容易上火怎么解呢?
可以帶著橘絡(luò)一起吃。
很多人吃橘子的時候,會習(xí)慣撕下來橘子瓣上面的白色網(wǎng)狀絲,但其實這就是你容易上火的原因。
橘絡(luò)有很好的去火化痰的作用,剛好能解橘肉的火性。
而你撕掉的橘絡(luò)、吐掉的橘核,更是能行氣通絡(luò)、化痰散結(jié)的良藥。
橘絡(luò)有通經(jīng)絡(luò)、化痰濕的作用,它能通人體的絡(luò),還去絡(luò)脈痰濕。
我們看橘絡(luò)的樣子,很像人體的血管經(jīng)絡(luò)。人體有經(jīng)脈也有絡(luò)脈,絡(luò)脈是很細的脈,久病入絡(luò),痰隨氣走,無處不到,當痰一旦進入絡(luò)脈,橘絡(luò)就可以以絡(luò)入絡(luò),化痰通絡(luò)。
而橘核也是祛滯散瘀的,偏重驅(qū)散一個個小疙瘩的那種結(jié),走肝、腎經(jīng),理氣,散結(jié),止痛。
所以,橘絡(luò)和橘核是散結(jié)節(jié)的一把好手。比如乳腺增生,大多是心情不暢導(dǎo)致的氣滯血淤,從而痰阻乳絡(luò)。
如果你經(jīng)常愛生氣,乳房周圍摸到那種小疙瘩,有些按下去還會有痛感,這種就可以將橘核壓碎后再泡水,每天9克橘核加上 1~3克橘絡(luò),用開泡水喝,或者用沸水煮沸后喝,來幫助化痰散結(jié)。
而在柑橘類中,有一種是可以連皮帶籽一塊吃的——金桔。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金橘:“酸甘、溫、無毒。主治下氣快膈,止渴解酲,辟臭,皮尤佳。”
所以便有了“一把金桔十副藥”贊譽,正是它連皮吃的特性,使其理氣作用更強。
金桔被稱作“止咳之王”,金桔氣辛香,辛入肺,所以經(jīng)常吃金桔能夠幫助潤肺止咳,尤其對于受寒引起的咳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。
金桔酸入肝,可疏通肝氣,暢達氣機,使氣之升降出入通暢無阻,土氣得健,五臟自和。
金桔又是黃色的,黃和甘又都是補益入脾的,此外金桔獨特的香味還可以觸發(fā)食欲,所以金桔也具健脾開胃的作用。
把它做成糖漬金桔,便于保存,更添酸甘化陰的潤肺之效。
《隨息居飲食譜》記載:“金橘:甘溫醒脾、下氣辟穢、化痰止咳、消食解酒。可糖腌壓餅。”
但需要注意的是,橘子或金桔再好吃,還是偏溫的,如果食用過多的,可能會引起上火,切不可貪食。
腸胃功能比較差的人,還有空腹的時候,也不適宜吃。
最后還要說一句, 只要對癥,水果、扔掉的垃圾都可能是一味好藥。而如果要作為食物,千萬要淺嘗即止。
自然界萬物都有特性,有特性就有偏性,有偏性就有藥性,本就沒有好壞之分,能把偏性用對就是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