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芪的炮制工藝
一
古代的炮制方法
去蘆,是黃芪最早的炮制方法,早在漢代《金匱要略方論》中就有記載。之后,南北朝時出現蒸制;宋始創蜜炙、炙制、鹽水制、酥制、酒制、炒制;明代出現姜汁制、米泔水制、藥汁制和“炮”制等炮制方法;清代新創乳制、煨制、醋制、米炒,及酒制等炮制方法。然而我國歷史上炮制黃芪的主要方法是蜜炙、鹽制、酒制和炙(或炒)。
1. 生品的加工處理
自漢代采用黃芪“去蘆”的加工方法后,歷代方書均有“去蘆”后用的記載。雷敩云:“先須去頭上皺皮,了,蒸半日,出,后用手擘令細,于槐砧上銼用”。川宋代《博濟方》謂:“去蘆,蒸出擘破,于槐砧上碎銼”。宋代李迅首次提出了“去蘆并叉附不用”的除去蘆頭和須根加工要求。
元代羅天益在《衛生寶鑒》中首次記載了“去蘆碎銼”,明代的李中立在《本草原始》中明確指出“去頭刮皮生用治癰氣”。至清代民間仍保留“去頭刮皮”的加工方法。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和清代吳謙《醫宗金鑒》中,仍有相同的“去蘆”加工記載。
據考證,“去蘆”應是黃芪原生藥采收后切去根頭的加工過程。另外,南北朝開始有人記錄了黃芪“銼用”的要求。唐代開始,黃芪“銼”成粉粒使用。到宋代,太醫院規定了“薄切”成片的加工方法,切制由此開始。
2. 炙制和炒制黃芪
黃芪的炙制,首次出現在宋代《史載之方》中,謂“炙、輕炙”。炒制首載于《校注婦人良方》上。此后各朝代均有黃芪炙、炒的傳統方法。推測這里所指的“炙”和“炒”,應是不加輔料的清炙和清炒。
“炙”和“炒”的作用有相同處,如為使藥質松脆而易于剉成粉,是工藝上的需要;但也有不同的作用,正如清代張仲巖《修事指南》一書中所述:“炙者取中和之性,炒者取芳香之性”。所以,在宋朝《陳氏小兒痘疹方論》中,黃芪既有炒制,又有炙制的記載。
3. 酒制黃芪
酒制黃芪是歷代炮制黃芪的傳統方法之一。自宋代吳彥夔謂:“細切,用無灰酒浸,夏月七日冬月十四日,如要急用,將慢火量煮”。繼后,明代有酒炙、酒炒的記述。此外還有蜜酒煮和鹽水炒、酒炒的方法,這是酒制黃芪的延伸和發展。但我國目前已基本不采用酒制黃芪的方法。
4. 鹽制黃芪
藥材經鹽制后的特異性能,在臨床上有特殊用途,因此,鹽制黃芪的炮制方法最早由宋太醫院采用,此后歷代均有所沿用。宋太醫院采用的方法是“洗打破手擘如絲,以鹽少許和水揉,猛火焙干”,發展到“以鹽湯潤透,用盞盛,蓋湯瓶上一炊久,焙燥”的鹽水潤、蒸、焙三種方法結合的工藝。六十余年后,進展為鹽水拌炒法。直至元、明、清各代,都沿用了鹽水拌炒、鹽水浸以及“以冷鹽湯溫潤,蒸三次,焙干,剉”、“以鹽湯浸透,微火炙酥,剉”、“鹽水或蒸或炒用”等方法。
5. 蜜炙黃芪
蜜炙黃芪是歷代和現代對黃芪最主要的炮制方法,蜜炙黃芪在臨床上也是應用最廣泛的黃芪飲片。
自宋代起,歷代文獻中均有黃芪蜜炙的記載,但對“炙”的具體操作尚有區別。宋代有蜜涂炙、蜜水涂炙、蜜刷炙等操作;元代有蜜水涂炙、蜜炮涂炙、鹽蜜水涂炙等技術描述;明、清基本上保留著前兩代的工藝,但在涂炙的程度上,明代李時珍提出了“以蜜水涂炙數次,以熟為度”的具體要領。有關蜜炙的火候,明代朱棺首次提出“蜜涂,慢火炙”,之后醫家也有類似要求,以防炙焦變性,影響療效。
宋代自發明蜜炙黃芪后,相繼又創造了涂蜜炒、蜜水拌炒的間接火制技術。用火直接炙制藥材,變為用鍋隔火處理,應該說是火制工藝上的一大進步。所以,明、清直至現代,均繼承了黃芪蜜水拌炒、蜜水炒的傳統工藝,現今的蜜炙黃芪或蜜黃芪,一般采用取黃芪片置鍋內加蜜水炒的方法。我國藥典和《浙江省炮制規范》均規定取黃芪片先與煉蜜和適量水拌勻,稍悶后文火炒之。
另外,宋代李迅提出了“以蜜水浸潤濕,瓦器半炒,盛,蓋于飯甑上,蒸三次,取出,焙干,剉碎”的蜜水燕制工藝;明代朱核收編了“去蘆頭,細銼,焙干,為細末,入白蜜一匙,好酒一升,煮如糊”的蜜酒共制的工藝;明代申斗垣提出“蜜水涂炙一半,鹽水浸炙一半,飯上蒸三次再焙”的蜜鹽水共蒸的工藝;清代鮑相傲收集了九制黃芪,即先用木通、升麻、丹皮、沙參、玉竹、制附子、五味子、防風的煎水分別泡后,最后用蜜拌炒,制完蒸過的工藝,據稱此藥制后與人參同功,氣虛者服之最佳。這類黃芪蜜炙的延伸工藝,當今已很少應用。